简体中文

三河街的草市

发布日期:2023-04-05 浏览次数:825


  早年的三河街,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,也算是不城不乡的,说它是城,缺少霓虹闪烁、车水马龙,说它是乡,又没有荷叶田田、稻谷飘香,特殊的地理环境,形成了一些非城非乡的行业和职业,比如说草市。


  草市,通俗地说就是草木交易的场所,位于现在的南街,从工具厂大门口到油坊桥头之间100多米长的街面上。草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除了过年几天外,天天开市,但也就一上午,主要经营稻草、木柴、木炭等燃料,后来演变代卖新米、面糠、猪仔等。那时三河没有煤,也不产草,燃料就靠树上的落叶和乡下人卖的稻草和木柴。大清早,农民们从四面八方挑着稻草和木柴,来到草市,他们很守规矩,卖稻草的和卖稻草的在一起,卖木柴和木炭的在一起,从来不乱摆放,很有秩序,满大街一个担子接着一个担子,迟来的就把稻草放到第二排,晒干的稻草金黄金黄的,很好看。


  草市的整洁和规矩,和一个叫“草经子”的职业人有关。草经子相当于市场上的中介兼管理员,草市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过秤交易必须经过草经子。他们看到农民担着柴草来了,就主动引导他们到指定的地方。草经子每人怀里抱着一杆大秤,所有买卖双方的交易,必须经过草经子的“公平秤”,有时,买卖双方对价格产生异议,草经子就会从中调解,过秤后,草经子会收取双方一定的手续费。不过,草经子也不受欢迎,有时为了逃避手续费,买方就在卖方挑担子去草市必经的路上“打劫”,双方谈好价格后成交,但农民们不到黄河心不死,他们不了解市场行情,怕买方把价格压的太低,也有不愿意中途成交的。



  当然,草经子也不是谁想干就可以去干的,需要经过类似于市场管理部门的同意才行。南街有个寡汉子老秦,四十多岁未婚,少年时丧父,青年时丧母,很是让人同情,居委会的大妈们找到“打办室”(应该是市场管理部门)主任,要求给予安排“草经子”的差事做做,也算是给苦命人积德。还好,主任是个善良的人,听说后,就安排了老秦上岗。从此,老秦每天抱着一杆秤,风里来雨里去,在草市忙碌,每天挣个块把几角的,保证吃饭没问题。后来,在热心人撮合下,在邻村找了个姑娘结婚了,婚后不久,老来得子,生了个千金,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有了亲亲热热的一家人。


  小镇人从草市上买回的草木,主要有三种用途。一是当燃料,烧锅煮饭;二是来保暖,冬天在床上和孩子睡觉的箩窝里垫上一层厚厚的干草,又软和又温暖;三是盖房子,有些人家的房子是草屋顶,隔个年吧就要翻新一次,以防止雨天时漏雨。卖木柴的很讲究,把木柴晒干后,锯的整整齐齐,粗一点的就一劈两开,一小捆一小捆,捆紧码好。卖木炭的则是属于贩卖,把夏秋两季从山里人那里买来囤积的木炭再转到草市来,加价卖给小镇人。木炭在小镇很受欢迎,不仅可以做吃饭时放在桌子上火锅炉子燃料,还可以用来冬天取暖,木制的火桶,陶艺的怀炉,泥制的火盆,都需要上乘的木炭,燃烧后放在房间里暖烘烘的,驱除寒冷。过年时,一家人围着火盆吃饭,或聊天拉家常,既温馨又温暖。


  随着时代的进步,柴草早已退出小镇燃料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燃气和液化气,草市也早已闭市歇业,但那一段曾经繁华的草市的路还在,让小镇上老人们感受着新旧变化,回味无穷。



  早年的三河街,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,也算是不城不乡的,说它是城,缺少霓虹闪烁、车水马龙,说它是乡,又没有荷叶田田、稻谷飘香,特殊的地理环境,形成了一些非城非乡的行业和职业,比如说草市。


  草市,通俗地说就是草木交易的场所,位于现在的南街,从工具厂大门口到油坊桥头之间100多米长的街面上。草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除了过年几天外,天天开市,但也就一上午,主要经营稻草、木柴、木炭等燃料,后来演变代卖新米、面糠、猪仔等。那时三河没有煤,也不产草,燃料就靠树上的落叶和乡下人卖的稻草和木柴。大清早,农民们从四面八方挑着稻草和木柴,来到草市,他们很守规矩,卖稻草的和卖稻草的在一起,卖木柴和木炭的在一起,从来不乱摆放,很有秩序,满大街一个担子接着一个担子,迟来的就把稻草放到第二排,晒干的稻草金黄金黄的,很好看。


  草市的整洁和规矩,和一个叫“草经子”的职业人有关。草经子相当于市场上的中介兼管理员,草市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过秤交易必须经过草经子。他们看到农民担着柴草来了,就主动引导他们到指定的地方。草经子每人怀里抱着一杆大秤,所有买卖双方的交易,必须经过草经子的“公平秤”,有时,买卖双方对价格产生异议,草经子就会从中调解,过秤后,草经子会收取双方一定的手续费。不过,草经子也不受欢迎,有时为了逃避手续费,买方就在卖方挑担子去草市必经的路上“打劫”,双方谈好价格后成交,但农民们不到黄河心不死,他们不了解市场行情,怕买方把价格压的太低,也有不愿意中途成交的。



  当然,草经子也不是谁想干就可以去干的,需要经过类似于市场管理部门的同意才行。南街有个寡汉子老秦,四十多岁未婚,少年时丧父,青年时丧母,很是让人同情,居委会的大妈们找到“打办室”(应该是市场管理部门)主任,要求给予安排“草经子”的差事做做,也算是给苦命人积德。还好,主任是个善良的人,听说后,就安排了老秦上岗。从此,老秦每天抱着一杆秤,风里来雨里去,在草市忙碌,每天挣个块把几角的,保证吃饭没问题。后来,在热心人撮合下,在邻村找了个姑娘结婚了,婚后不久,老来得子,生了个千金,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有了亲亲热热的一家人。


  小镇人从草市上买回的草木,主要有三种用途。一是当燃料,烧锅煮饭;二是来保暖,冬天在床上和孩子睡觉的箩窝里垫上一层厚厚的干草,又软和又温暖;三是盖房子,有些人家的房子是草屋顶,隔个年吧就要翻新一次,以防止雨天时漏雨。卖木柴的很讲究,把木柴晒干后,锯的整整齐齐,粗一点的就一劈两开,一小捆一小捆,捆紧码好。卖木炭的则是属于贩卖,把夏秋两季从山里人那里买来囤积的木炭再转到草市来,加价卖给小镇人。木炭在小镇很受欢迎,不仅可以做吃饭时放在桌子上火锅炉子燃料,还可以用来冬天取暖,木制的火桶,陶艺的怀炉,泥制的火盆,都需要上乘的木炭,燃烧后放在房间里暖烘烘的,驱除寒冷。过年时,一家人围着火盆吃饭,或聊天拉家常,既温馨又温暖。


  随着时代的进步,柴草早已退出小镇燃料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燃气和液化气,草市也早已闭市歇业,但那一段曾经繁华的草市的路还在,让小镇上老人们感受着新旧变化,回味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