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体中文

庐州记忆| 仙居古桥 道不尽的故事

发布日期:2023-03-03 浏览次数:917


三河古河多,古桥自然也就多,叫出名的桥儿就有10来个。



三河虽在三县交界之处,但合肥是“龙头”,一直伸到三河的古道,可是在丰乐河的北岸却被狠心的河流切断了。三河人为了合肥“龙头”畅游无阻,便在西街口架起一座桥,名为双港桥。

双港桥早已不存在了,我们只有在史书上想象它的模样。




古桥最多的地方是在街心河上。杭埠河故道从上游冲下来,把三河街一切两半。河南河北本是一家,现在被划成了两家,亲友之间,行走不便,贸易不便,于是,修的桥自然就多了些。从北向南数,便有天然桥、济公桥、三县桥、鹊渚桥、二龙桥、国公桥,分连西街、中街、东街和南街。



南街还有麻石桥、油坊桥、木鹅桥、无蚊桥,还有一个沈家桥,志书上记:沈玮建于崇祯14年。至于桥在哪儿,沈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,却无人知晓了。



桥的缘起是因为渡,三河的古渡是有限的。

有个船就能撑船摆渡,有人过渡就能收钱,一涉及到利益之争,于是,要摆渡的人就多了。人多了,摆不平,就出了独招儿:油锅抓钱。当街摆个油锅,把油烧得滚开,装一升小钱倒进锅里,有种,你就抓,把小钱全抓上来,渡就归你了。见那油锅翻滚,冒着青烟,许多人望而生畏,鼓了多少天的勇气在这一刹那间泄了。

有个胆大的,名王大胆,只见他咬着牙,憋着气,伸手就抓,钱还没抓玩,手指就被滚油炸成了焦骨头,再捞也捞不出来了。掌渡人便问:谁还捞?没人再敢吭声。

掌渡人便宣布:这渡归王大胆!



大南门下头有个渡,称作阎王渡。为什么叫阎王渡呢?摆渡的人心太狠,上渡要钱,回渡还要钱,到对岸办件事儿,要出双份钱。于是就站出了包和尚,和摆渡的打赌,要造一座桥,停你的渡。

像包和尚这样,起善心,办善事的,有好几个,其中有三位寡妇:一位孙氏,是孙立人的姑奶奶,出钱买了20条驳船用链子连在一起,船上再铺一层木板,这桥便叫大浮桥。

麻石桥又称马氏桥,是一位姓马的寡妇修的。小南桥,有人称作小戴桥,有人称作米氏桥,修桥的到底是姓戴还是姓米,或者是随夫家姓,后人也难讲清了。因为时间太久,都是宋朝的事了。



据说,这桥又叫无蚊桥。有人说,桥上的蚊子被金口玉言的罗士先生搧跑了。有人又说,桥上的蚊子是被鬼谷子搧走的。到底是罗士先生还是鬼谷子,后人更难讲清了。

不过,凡到夏天,别的桥晚上都有蚊子,无蚊桥上却没有蚊子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

人民桥又名济公桥,为什么叫济公桥呢?

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,当时刚兴起电影,肥南中学晚上放电影,河北的人都抢渡到学校看电影,过渡人多,把一个学生挤掉进了河里淹死了。死了一个学生,自然引起公众关注,商家集资,筹建一座桥。

一开始,这桥拟名叫飞龙桥。因驻守三河的剿匪司令杨飞龙,虽未出一分钱,但商家惧于他的权势,屈膝奉迎,意在借名图安,实乃不得已而为之。

可后来情况起了变化,国民党第六军军长张淦,又名张济公,路过三河,看望孙立人家属。张济公听说修桥的事儿,便捐了一笔钱。杨飞龙见张军长捐了款,心中发虚,便趁机讨好,建议起名济公桥


于是,桥名正式确定,俟桥建成后,便叫济公桥。建国后,这桥改名人民桥。1969年发大水,上游木头、竹排冲下来,把这桥冲倒了。1970年,改建水泥桥至今。




每座桥的名字都有取其名的道理。

鹊渚桥,自然是取古名,因为三河原名鹊渚。二龙桥,不用说就与宋太祖、宋太宗童年三河之行的传说有关。国公桥肯定是一位国公修的,若不然,平民百姓谁又敢妄称国公?



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。就拿西街口双港桥来说吧,其名在《清嘉庆合肥县志》中就有记载。

以此推算,肯定是在嘉庆之前所建。某年汛期,上游流下两个大草堆,塞住了桥孔,结果,桥就被洪水冲倒了。

1936年,三河工商界筹集资金,孙立人的姑奶奶孙氏出资最多,修成了大浮桥。1938年,日本侵略军占领三河,将浮桥拆毁,移船使用。1940年,三河商会再度集资,购买一批船舶,重建浮桥。新建浮桥考虑到通航因素,中段可以临时拆开,待船只通过之后,再恢复桥面。

但这桥由于年久失修,1954年又被洪水冲走。



从此,这里又恢复渡船时代。一杆篙撑了30年,直到1984年,才建成了三河公路大桥。



从木桥到浮桥,从无桥到建成合肥地区桥身最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T型公路桥。此桥可以说是历经沧桑!




三河镇为了发展旅游业,又修了天安桥、望月桥、鹊渚廊桥,这些桥虽然是新桥,却有古桥的风韵。



古桥把今天和昨天连在一起,让我们通过桥面,获得了桥的故事。





三河古河多,古桥自然也就多,叫出名的桥儿就有10来个。



三河虽在三县交界之处,但合肥是“龙头”,一直伸到三河的古道,可是在丰乐河的北岸却被狠心的河流切断了。三河人为了合肥“龙头”畅游无阻,便在西街口架起一座桥,名为双港桥。

双港桥早已不存在了,我们只有在史书上想象它的模样。




古桥最多的地方是在街心河上。杭埠河故道从上游冲下来,把三河街一切两半。河南河北本是一家,现在被划成了两家,亲友之间,行走不便,贸易不便,于是,修的桥自然就多了些。从北向南数,便有天然桥、济公桥、三县桥、鹊渚桥、二龙桥、国公桥,分连西街、中街、东街和南街。



南街还有麻石桥、油坊桥、木鹅桥、无蚊桥,还有一个沈家桥,志书上记:沈玮建于崇祯14年。至于桥在哪儿,沈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,却无人知晓了。



桥的缘起是因为渡,三河的古渡是有限的。

有个船就能撑船摆渡,有人过渡就能收钱,一涉及到利益之争,于是,要摆渡的人就多了。人多了,摆不平,就出了独招儿:油锅抓钱。当街摆个油锅,把油烧得滚开,装一升小钱倒进锅里,有种,你就抓,把小钱全抓上来,渡就归你了。见那油锅翻滚,冒着青烟,许多人望而生畏,鼓了多少天的勇气在这一刹那间泄了。

有个胆大的,名王大胆,只见他咬着牙,憋着气,伸手就抓,钱还没抓玩,手指就被滚油炸成了焦骨头,再捞也捞不出来了。掌渡人便问:谁还捞?没人再敢吭声。

掌渡人便宣布:这渡归王大胆!



大南门下头有个渡,称作阎王渡。为什么叫阎王渡呢?摆渡的人心太狠,上渡要钱,回渡还要钱,到对岸办件事儿,要出双份钱。于是就站出了包和尚,和摆渡的打赌,要造一座桥,停你的渡。

像包和尚这样,起善心,办善事的,有好几个,其中有三位寡妇:一位孙氏,是孙立人的姑奶奶,出钱买了20条驳船用链子连在一起,船上再铺一层木板,这桥便叫大浮桥。

麻石桥又称马氏桥,是一位姓马的寡妇修的。小南桥,有人称作小戴桥,有人称作米氏桥,修桥的到底是姓戴还是姓米,或者是随夫家姓,后人也难讲清了。因为时间太久,都是宋朝的事了。



据说,这桥又叫无蚊桥。有人说,桥上的蚊子被金口玉言的罗士先生搧跑了。有人又说,桥上的蚊子是被鬼谷子搧走的。到底是罗士先生还是鬼谷子,后人更难讲清了。

不过,凡到夏天,别的桥晚上都有蚊子,无蚊桥上却没有蚊子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

人民桥又名济公桥,为什么叫济公桥呢?

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,当时刚兴起电影,肥南中学晚上放电影,河北的人都抢渡到学校看电影,过渡人多,把一个学生挤掉进了河里淹死了。死了一个学生,自然引起公众关注,商家集资,筹建一座桥。

一开始,这桥拟名叫飞龙桥。因驻守三河的剿匪司令杨飞龙,虽未出一分钱,但商家惧于他的权势,屈膝奉迎,意在借名图安,实乃不得已而为之。

可后来情况起了变化,国民党第六军军长张淦,又名张济公,路过三河,看望孙立人家属。张济公听说修桥的事儿,便捐了一笔钱。杨飞龙见张军长捐了款,心中发虚,便趁机讨好,建议起名济公桥


于是,桥名正式确定,俟桥建成后,便叫济公桥。建国后,这桥改名人民桥。1969年发大水,上游木头、竹排冲下来,把这桥冲倒了。1970年,改建水泥桥至今。




每座桥的名字都有取其名的道理。

鹊渚桥,自然是取古名,因为三河原名鹊渚。二龙桥,不用说就与宋太祖、宋太宗童年三河之行的传说有关。国公桥肯定是一位国公修的,若不然,平民百姓谁又敢妄称国公?



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。就拿西街口双港桥来说吧,其名在《清嘉庆合肥县志》中就有记载。

以此推算,肯定是在嘉庆之前所建。某年汛期,上游流下两个大草堆,塞住了桥孔,结果,桥就被洪水冲倒了。

1936年,三河工商界筹集资金,孙立人的姑奶奶孙氏出资最多,修成了大浮桥。1938年,日本侵略军占领三河,将浮桥拆毁,移船使用。1940年,三河商会再度集资,购买一批船舶,重建浮桥。新建浮桥考虑到通航因素,中段可以临时拆开,待船只通过之后,再恢复桥面。

但这桥由于年久失修,1954年又被洪水冲走。



从此,这里又恢复渡船时代。一杆篙撑了30年,直到1984年,才建成了三河公路大桥。



从木桥到浮桥,从无桥到建成合肥地区桥身最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T型公路桥。此桥可以说是历经沧桑!




三河镇为了发展旅游业,又修了天安桥、望月桥、鹊渚廊桥,这些桥虽然是新桥,却有古桥的风韵。



古桥把今天和昨天连在一起,让我们通过桥面,获得了桥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