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体中文

让民间艺术“活”起来!

发布日期:2023-01-06 浏览次数:849

翻开三河古镇的瑰丽画卷

这里民间艺术荟萃

传承与发展并驱

积淀着文明的精华

透着文化的浪漫




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

地区特色的记忆

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记录
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河古镇

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



闹花船



三河古镇名曰“鹊岸”,也就是吴楚争雄“鹊岸之战”的战场。战后,镇上的人就喜欢在搁浅的战船上玩耍,他们根据当时的民间习俗自编了“姑娘出嫁”、“宫女戏船”等节目玩耍于战船上。有学问的人给这些游戏起名为“旱地行舟”。



道具有花船、桨、篙、挑灯和吹打乐器等。花船是用竹条、木板、彩纸、绢布制成船型,花船两边,由女演员负责划桨和跳舞,后面跟着其他演员负责挑灯和吹打乐器,由此构成一整套表演体系。




现如今,三河的“闹花船”节目已被列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接受央视采访。重回聚光灯下的三河旱船,将重新向人们展示他的生机。







在三河古镇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一千五百多年前,东海龙王的大将蚌壳精来到了三河古镇的小南河,恰好被古镇的一个渔翁用旋网网住了,双方在小南河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博斗,蚌壳精最终被渔翁拖上了河岸。



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发挥丰富想象,融合渔民劳动生活而演变出各种舞蹈动作,继而成为如今的“河蚌舞”。




“河蚌舞”一般由三个人表演,一个是河蚌仙子,躲在蚌壳里做着翻、跌、踢、滚、舞等各种动作。另外两个人分别扮演渔翁和渔婆,老两口和河蚌仙子一边博斗,一边做着被河蚌仙子夹手、夹脚、夹头等各种动作,逗得人们捧腹大笑,场面十分热闹。





花挑舞


花挑舞是三河地区经久不衰的民俗节目,经过人们代代相传以及锤炼,已成为三河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



“花挑舞”一般由“四人”、“六人”或“八人”演出。美女们挑着花篮,着民间小调的节拍,伴随着优美的舞蹈动作,演出深受群众喜爱。



“花挑舞”多次接受中央、省、市、县等各级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采访,采访的节目也在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滚动播放。




古镇的民间艺术极具民俗文化

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

在表演风格、舞台装扮

以及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




近年来,三河古镇先后举办了

多届民间文化艺术节

“民俗迎新看三河——

全国媒体三河古镇采风行”

等系列主题活动

有效推进了文旅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发展

焕发乡村民间艺术的当代新动能

翻开三河古镇的瑰丽画卷

这里民间艺术荟萃

传承与发展并驱

积淀着文明的精华

透着文化的浪漫




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

地区特色的记忆

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记录
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河古镇

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



闹花船



三河古镇名曰“鹊岸”,也就是吴楚争雄“鹊岸之战”的战场。战后,镇上的人就喜欢在搁浅的战船上玩耍,他们根据当时的民间习俗自编了“姑娘出嫁”、“宫女戏船”等节目玩耍于战船上。有学问的人给这些游戏起名为“旱地行舟”。



道具有花船、桨、篙、挑灯和吹打乐器等。花船是用竹条、木板、彩纸、绢布制成船型,花船两边,由女演员负责划桨和跳舞,后面跟着其他演员负责挑灯和吹打乐器,由此构成一整套表演体系。




现如今,三河的“闹花船”节目已被列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接受央视采访。重回聚光灯下的三河旱船,将重新向人们展示他的生机。







在三河古镇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一千五百多年前,东海龙王的大将蚌壳精来到了三河古镇的小南河,恰好被古镇的一个渔翁用旋网网住了,双方在小南河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博斗,蚌壳精最终被渔翁拖上了河岸。



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发挥丰富想象,融合渔民劳动生活而演变出各种舞蹈动作,继而成为如今的“河蚌舞”。




“河蚌舞”一般由三个人表演,一个是河蚌仙子,躲在蚌壳里做着翻、跌、踢、滚、舞等各种动作。另外两个人分别扮演渔翁和渔婆,老两口和河蚌仙子一边博斗,一边做着被河蚌仙子夹手、夹脚、夹头等各种动作,逗得人们捧腹大笑,场面十分热闹。





花挑舞


花挑舞是三河地区经久不衰的民俗节目,经过人们代代相传以及锤炼,已成为三河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



“花挑舞”一般由“四人”、“六人”或“八人”演出。美女们挑着花篮,着民间小调的节拍,伴随着优美的舞蹈动作,演出深受群众喜爱。



“花挑舞”多次接受中央、省、市、县等各级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采访,采访的节目也在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滚动播放。




古镇的民间艺术极具民俗文化

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

在表演风格、舞台装扮

以及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




近年来,三河古镇先后举办了

多届民间文化艺术节

“民俗迎新看三河——

全国媒体三河古镇采风行”

等系列主题活动

有效推进了文旅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发展

焕发乡村民间艺术的当代新动能